“碳達峰碳中和”是我國能源安全和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,也是世界各國利益對立和統一。其中對立體現在“碳排放權”背后發展權的博弈,統一體現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一致。
帶你走進“碳達峰碳中和”
相比發達國家,我國實現“碳中和”的年限更短,碳排放下降的斜率更大??梢哉f雙碳已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。
1 排放和吸收,動態平衡
眾所周知,電廠發電、工業生產、交通運輸等活動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(CO2),使得溫室效應增強,導致地球的溫度升高,從而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。這些問題大到能夠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,小到給個人的生活帶來不便。
圖1 溫室效應的影響(圖片來源于網絡)
所以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勢在必行! 可是減歸減,這事兒還得一步一步來,急不得,不能讓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一下子停下來。于是,咱們就給碳排放量確定了目標: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,之后逐步回落;206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能相互抵消,實現“零排放”!
圖2 “碳達峰”示意圖(圖片來源于網絡)
別看這兩個詞特別新潮,其實理解起來很容易。尤其是碳中和,簡單地說,也就是讓二氧化碳排放量“收支相抵”:碳排放=碳吸收。我排了多少,就想辦法吸收多少。
圖3 “碳中和”示意圖(圖片來源于網絡)
2 碳排放,知易行難
目前我國碳排放是個什么現狀。
據統計,2020年,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105億噸,這是個什么概念呢?
105億噸除以14億人口,人均大概7.5噸,一個三口之家平均每年排放約23噸二氧化碳,這是一個天量的數字!放到全球來看,我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,相當于歐盟、美國和印度的總和,占全球近1/3。
再來看看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。
當前我國的能源,主要還是依靠化石燃料?;剂现饕?種,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氣。
其中,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碳最多,燒油產生的其次,燃氣產生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少。
而咱們國家,燒煤又燒的特別多,占了總量的57%!
圖4 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(根據統計局數據整理)
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,我國重工業比重偏高,能源結構以煤為主,在新能源利用方面,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。
圖5 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能源結構對比(根據公開數據整理)
3 減碳,我們可以這樣做
既然碳中和的目標就是讓二氧化碳排放量“收支相抵”,那要做的無非就是兩點:
要么吸收多一點,要么排放少一點。
(1)多吸收,發展技術多種樹 我們都知道,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,所以吸收碳最簡單直接的方法,就是多種樹。
種樹是長久之計,但解決不了燃眉之急。國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《中國森林資源普查報告》顯示,我國森林碳匯一年4.34億噸,如果換算成二氧化碳,也只有12億噸。
所以,我們不能指望種樹來實現碳中和,得用一些高科技來吸碳。
這就是目前非?;鸬模禾疾都⒗门c封存技術(CCUS)。
名字看上去很高端,根本原理其實很簡單,總共分四步(捕集、輸送、利用、封存):第一步,捕捉收集二氧化碳;第二步,輸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場地;第三步,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將捕集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;第四步,封存二氧化碳。
圖6 CCUS 技術環節(來源于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)
當然了,具體實際操作的時候,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,這個方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。 聊過了吸收,我們再來看看減排。
(2)少排放,能源替代與節能增效一起來
化石能源排放多,那就大力發展清潔能源,也就是“控煤推清”——壓控煤炭發電規模,推動清潔能源發展。
目前我國煤電碳排放占能源排放總量的40%,所以控煤電是首要任務。
那么煤電退出的這個缺口該由誰來補上呢?
這時候咱們的光伏發電、風電和水電就要閃亮登場了,當然不能忘了還有核能。如果能更安全充分的利用好核能,碳排放就又減少一大塊。
能源生產不是目的,如何高效用能才是一門技術。
在工業、交通、建筑這三個領域逐步實施電能替代,全面推廣終端電氣化,節能增效也要同步跟上。
圖7 能效提升與能源替代(來源于BCG模型預測)
技術很重要,政策也得跟上。
為了讓大家不隨意排放,最直接的辦法就是,提高碳排放成本,收點碳稅,說的直白點就是:想排放可以,但得交錢。
不過,光讓加錢多少有點簡單粗暴,還是想辦法讓大家互相買賣交流,也就是碳交易。
如果對碳交易不甚了解,咱們就把他看作過去的糧票,先給每家碳排放大戶發放“碳票”(專業術語叫“碳配額”),這樣每家企業就都有固定的二氧化碳可排放量了,要是其中某家排放超標了怎么辦呢?它可以從沒超標的別家買。
總之,就是保證總體的碳排放量不超過定好的目標就行。
圖8 2021年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
目標已經定好,大家逐步往前進就好。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,既涉及“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”,又涉及“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”與“化石能源使用規模的減量”,還與“節能等減碳技術的發展應用”密切相關。
我國在碳排放領域做出的承諾,倒逼了我們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。這無疑已經拉開了一場產業革命的序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