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伏不僅能發電,還能養羊——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的神奇之處。站觀光塔上,塔拉灘生態光伏園盡收眼底。
從“牧光互補”到“水光互補”
綿延的光伏板藍到天際線,活脫脫又造就了一個“青海湖”。在一個個光伏板的“庇護”下,昔日荒灘變成了牧場,兩千多只羊滿地撒歡,成為當地獨特一景。
荒漠戈壁和高海拔的超長日照,是光伏發電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。近年來,青海在海南州共和縣大力推進光伏產業發展,占地609平方公里的塔拉灘生態光伏園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。原來這里土地沙化嚴重,自打建了電站以后,草長起來可以養羊,收入也提高了。
有了光伏板的覆蓋,地表蒸發量大幅度減少,水分留住了,植被也得到逐步恢復。清洗面板的水對草地有一定滋養作用,再加上光伏板本身的遮蔽性,令土壤涵水能力大大提高,昔日不毛之地換了新顏。數據表明,光伏板的鋪設,使園區內風速降低了近50%,蒸發量降低了30%,非常有利于植被的恢復與生長。
可是,雜草越長越好,就會遮擋光伏板影響發電效率,還會在冬季存在火災隱患,于是電站就動員周邊村民在這里養起了“光伏羊”。此外,由村民們承擔清洗光伏組件、割草等工作,也拓寬了他們的收入渠道。
一座電站,能發電,有肉吃,治風沙,濟貧困,解難題……這種牧光互補的模式,不僅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“美麗”,而且賦予了清潔能源產業更豐富的內涵。
光伏發電雖好,卻存在間歇性、波動性和隨機性較大的問題。“水光互補”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,將光伏發電轉換為安全穩定的優質電源。
距離塔拉灘生態光伏園40多公里,就是龍羊峽水電站。在這里,“水光互補”并網光伏電站被看作一臺新機組,可以進一步增強水電站的調峰能力。在業界專家看來,“水光互補”模式不僅提高了光伏發電的電能質量,實現了水力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的功能,還解決了光伏發電的安全并網問題,為我國發展清潔能源提供了一種新模式。
在我國還有很多像龍羊峽“水光互補”發電這樣的項目,它們穩步推動技術革新,讓綠色新能源造福于民。截至2020年年底,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9.34億千瓦,約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的1/3,占國內發電總裝機的42.5%,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。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減污降碳成效顯著,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,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。